——先要独自上路,才会遇到同路人
《青春之歌》[①]是当代作家杨沫的经典之作,其独特魅力在于它是一部融合了“自叙”色彩和“地下斗争”元素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并深情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图景。小说背景设定在“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这段波澜壮阔的爱国学生运动时期,通过对女主人公林道静成长经历的细腻描绘,构建了一幅生动且震撼的革命历史画卷,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定能到达理想岛屿的历史必然性。
结构谨严,个人与大众相依托
《青春之歌》以中国传统小说纵深式的结构方式呈现,全书沿着林道静的经历单线发展,使小说富有层次性,结构严谨而完整。小说在开篇之处,精心设置了一位文艺女青年的出场:“这女学生以一身洁白的装束出现在众人眼前,她身着一件白洋布短旗袍,白运动鞋、白线袜……浑身上下全是白色,随身的行李卷上插着各种乐器。”这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林道静,既体现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清高与孤傲,又带着一丝青涩的单纯和幼稚,伴随众人的议论声,由此开启了她的人生旅途。对于林道静思想意识的克服过程,书中用三次“舍弃”演绎了林道静的成长经历,分别是舍弃封建家庭、舍弃所处阶级和舍弃软弱自我。更重要的是革命途中她受到卢嘉川、林红、江华等先进党员的影响和教育,这些杰出的党员不仅是她革命途中的引路人,更是她精神世界的导师。小说结尾时,在学生运动中与青年游行者一同迈着雄健步伐不断前进的林道静,已经成长为一位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小说结构有枝干攀在漫天大树的交叉感,又有主线发展之美,同时穿插情感真挚的书信往来与激情澎湃的诗歌创作,错落有致,又不失谨严之范。
创新呈现,革命与爱情相统一
《青春之歌》是一部涉及恋爱与革命之间复杂纠葛的小说。与宗璞《红豆》中爱情与革命相冲突相比,杨沫《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爱情则是与革命的高度统一。林道静成长中的第二次思想觉醒体现在与初恋余永泽的决裂,余永泽是地主少爷出身的北大学生,永远穿长衫戴学帽,是别人口中只会钻研“国故”的学究。正如书中所言:“他的头部在墙上投下影子,形状竟出奇地像一颗黑黑的大圆蘑菇,显得异常突兀,而他的身体则细长而脆弱,宛如蘑菇那纤细的柄。”这样的老夫子,必然与思想觉醒的林道静背道而驰,就连林道静最后留给他的条子里也写着“要把心胸放宽”的忠告。
林道静与卢嘉川相识于1931年9月,即日本人占领东三省的国难时刻,诚恳、机敏且对国家大事很有卓见的卢嘉川深深吸引了她,与卢嘉川的谈话更如甘露般滋润了道静心田,正如书中所言:“他的每一句问话或者每一句简单的解释,全给她的心灵开了一个窍门。”卢嘉川被捕后,林道静等了三年,等来的却是他丧身雨花台的消息。诀别信中这样写道:“为共产主义事业、为祖国和人类的和平幸福死去,这是我最光荣的一天,想到你也是革命同志中的一个,而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时候,我骄傲、欢喜,我是幸福的。”林道静与卢嘉川之间的爱情深藏于心底,未曾言明,然而这段情感却如同潜流一般,悄无声息地成为她思想和行动上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江华是林道静革命路上的重要领路人,他为了参与革命做过学生、工人,挖过煤矿、扮过乞丐,可以说是为了党的事业不懈奋斗。他教导道静要走进基层多锻炼,走进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当江华表明心意时,林道静不再犹豫,她爱这个如灯塔般照亮她前行路的布尔塞维克同志,爱这个如微风般温柔陪伴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更爱这个为党为国为人民踔厉奋发的有志青年。
杨沫是为数不多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的女作家,正如杨沫说道:“林道静不是我自己,但是有我个人的生活在内。”与众多小说“一男多女”阵容相比较,《青春之歌》却是独特的“一女多男“模式,作者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革命大义交织在一起,写出一位青年知识女性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走上革命道路的独特视角,这也正印证了志同道合的人,终会跨越层层阻碍,共同抵达胜利彼岸。
巧设经典,革命与成长相交织
易卜生曾言:“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革命的道路上,林道静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不断克服自身的软弱和不足。第一,知马列主义理论丰头脑。她通过看《国家与革命》等书籍来武装头脑,书中这样写道:“读书的五天对她的一生起了巨大的作用——通过阅读,她洞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蓝图,感受到了真理的璀璨光辉,也明晰了自己应该前行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用先进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第二,行适宜之道找出路。林道静有个人英雄主义观点,是卢嘉川提醒她:“革命不一定要‘战死’,要找个人的出路,先找民族的出路,出路就在反抗。”是林红告诉她“在监狱里也能上马列主义大学”。在革命的征途上,林道静有幸结识了许多杰出的党员,他们如同暴风雨中的“年轻的鹰”,无畏无惧,勇往直前,他们不怕牺牲,只为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只为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殷切希望,只为“中国人起来救中国呵”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第三,合群众力量救中国。“群众一旦起来了,什么样的魑魅魍魉不能一扫而光呵?”在后期革命生涯中,林道静曾在狱中遭受酷刑的折磨,亲眼目睹了贫苦人民的苦难,甚至被不明真相的群众误解和污蔑,但也促使她逐渐深入基层,真正去了解群众意愿,与群众站在了一起,自己也从多愁善感、落落寡合的文艺女青年变成了无比赤诚、心系苍生的无产阶级战士。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迷路就是走路的一部分,林道静在日复一日的革命实践中与党一起攀上了更高的山峰,亦望见了更宏大的风景。
“振兴中华的重任,我必当肩负于自身之上。”《青春之歌》中的青年是这样呐喊的,也正是这样行动的。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时代各有不同,青年一脉相承,正是一批批优秀党员承历史重任,走出了中国人的长征之路,也正是一代代青年人扬时代新声,奏出了响彻云端的青春之歌!
参考书籍:
[①] 杨沫,马青柯.青春之歌三部曲 青春之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1.